跌倒是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,而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則為首位。
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,65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.5億。按通常30%的發生率估算,每年有4000多萬老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。見危不救,可能導致老人傷殘或死亡;救助不當,也可能幫了倒忙,加重老人病情傷情,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。
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,是道德問題;知不知道怎樣向跌倒的老人正確施救,則是技術問題。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,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。
專家指出,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,包括生理、病理、藥物、心理等內在因素,也包括燈光、路面、臺階、扶助設施、鞋子和行走輔助工具等環境因素,以及衛生保健水平、室外環境的安全設計、是否獨居等社會因素。正因如此,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預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。
一些傷害預防起步較早的西方發達國家,已經對預防老年人跌倒從教育預防、環境改善、工程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干預。普及急救方法,也證明對減小傷害行之有效。而在我們國家,“傷害干預技術指南”還是個人們知之甚少的新事物。
參照國內外成熟經驗,政府部門應各司其職并協同配合,為預防老年人跌倒和減少傷害積極行動起來。有關部門應及時消除可能導致老年人跌倒的環境危險因素;物業部門應加強社區物理環境的管理和修繕;老人的家庭成員應密切配合;老年人自身也應積極參與;公共衛生部門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,并給予急救技術指導;新聞媒體應呼吁各界關愛老人,并大力宣傳相關知識和技能;有關部門還應研究完善相關法律;全社會都要大力弘揚誠信精神和助人美德……
衛生部門此次制定并發布《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》,并決定加強傷害預防宣傳教育,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顯而易見。這樣做并不超前,因為保護老人免受傷害刻不容緩。
(責任編輯:郭虹汛)